2006/02/09

卡曼尼前景理論

比方說現在有一家傢俱店正在清倉大甩賣,你看到一套餐具,有8個菜碟、8個湯碗和8個點心碟,共24件,每件都是完好無損的,那麼你願意支付多少錢買這套餐具呢?如果你看到另外一套餐具有40件,其中24件和剛剛提到的完全相同,而且完好無損,另外這套餐具中還有8個杯子和8個茶託,其中2個杯子和7個茶託都已經破損了。你又願意為這套餐具付多少錢呢?結果表明,在只知道其中一套餐具的情況下,人們願意為第一套餐具支付33美元,卻只願意為第二套餐具支付24美元。

雖然第二套餐具比第一套多出了6個好的杯子和1個好的茶託,人們願意支付的錢反而少了。因為到底24件和31件算是多,還是少,如果不互相比較是很難引起注意的,但是整套餐具到底完好無缺還是已經破損,卻是很容易判斷的。瞧,人們還是依據比較容易判斷的線索做出判斷的,儘管這並不划算。(評點:這是"完整性"概念,一套餐具件數再多,破了幾個也得歸入次品,人們要求它廉價是理所當然的,寧為玉碎,不為瓦全嘛。不過,商家也可以善加利用人們認為次品必廉價的心理,比如一套好好的傢俱,五斗櫥上蹭破塊漆、掉了個原裝把手,只能作為處理品賣了,有的商家腦筋急轉彎,把價格抬高一倍,再打個大大的叉,下面寫上對折處理,實際上還是原來的價,結果反而一下子賣出去了。且不論是否有欺詐的嫌疑,但完整性概念還是有好的應用。在為人處事上也用得到,常言道"多做多錯,少做少錯,不做不錯",就是說一個人做好了20件事,只要有兩、三件做錯了、沒做好,另外一個人只做了10件事,但都做好了,別人對第二個人的評價往往比對第一個人高。所以有一種觀點認為,人還是應該根據自己的能力,踏踏實實地做事,把損失降到最少就是得益。)

在消費者的腦袋裏,分別為不同來路的錢建立了兩個不同的帳戶,掙來的錢和意外之財是不一樣的。這就是芝加哥大學薩勒( Thaler)教授所提出的"心理帳戶"的概念。

人在面臨獲得時,往往小心翼翼,不願冒風險;而在面對損失時,人人都成了冒險家了。這就是卡尼曼"前景理論"的兩大"定律"。

"前景理論"的另一重要"定律"是: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,損失的痛苦要遠遠大於獲得的快樂。是拿死亡,還是救活作參照點,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。

奚教授介紹,這是新經濟學對微觀經濟學很重要的一個內容---風險決策理論的修正。傳統的經濟學是一個規範性的經濟學,也就是教育人們應該怎樣做。而受心理學影響,經濟學更應該是描述性的,它主要描述人們事實上是怎樣做的。風險理論演變經過了三階段:從最早的期望值理論( expected valuetheory ),到後來的期望效用理論( expected utility theory),到最新的前景理論( prospect theory)。其中前景理論是一個最有力的描述性理論。

  概括來說,前景理論有以下三個基本原理:(a)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得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;(b)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是風險偏愛的;(c)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。

這個理論提出:我們的最終目標不是最大化財富,而是最大化人們的幸福。

時間性的比較和社會的比較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感。

幸福的另外一個來源是脈衝式的變化所帶來的。

結論說的很好,引用來看一下~其他的請自己過去看囉。

這個意義上,"終極目標是幸福的最大化"的論斷,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新的視窗。絕對財富的鴻溝無法填平,而幸福感卻可能被每一個人所擁有。我們關注財富人生,希望財富增加的時候,幸福感也能與日俱增。我們同樣關注弱勢群體,希望每一個普通百姓都擁有幸福。增加全社會的幸福感,這是政府的責任,也理應成為社會上每一個成員自發的追求。當然,社會在進步,滿足感和不滿足感都是相對的,不以偏概全,新經濟學可以引導看事物好的一面,不把壞的一面放大,來讓人們獲得幸福感。
21世紀,是追求幸福的世紀。

引用自這個blog
參考wiki的解說